首   页 政协概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政协提案 视察调研 社情民意 宁强文史 委员风采

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带动脱贫奔康情况的视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18 16:43:49 来源:宁强政协 作者:县政协经科委 浏览: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425日至28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西乡县军鑫、五丰和城固县顺鑫鹏程、禾和以及南郑县云峰寺等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参观学习,并对县内凤源、千山、玉带兴林等5个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园区发展情况介绍,与园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探讨。座谈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结合参观学习所获,就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现将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带动脱贫奔康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社会服务、园区引领原则,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带动效应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产业扶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组织管理,园区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宁强县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镇级农业示范园认定管理办法》,将培育申报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各镇办及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共培育认定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6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2个,县级31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23亿元,建成面积达到2.74万亩;今年上半年15家省市级园区实现产值4.1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2%

(二)发挥地域优势,园区建设特色进一步彰显。围绕茶叶、生猪、食用菌、干果等主导产业,共培育认定茶产业园区11个、生猪养殖园区10个、食用菌产业园区10个、核桃产业园区5个。截至2016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5万亩、核桃园21万亩、出栏生猪45万头、食用菌3800万袋以上。通过政府引导、大户示范、效益引领等方法,打造了一批具有宁强特色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业园。其中,千山现代农业园区将山水自然风光与茶产业发展完美融合,千山茶园被评为“中国最美茶园”;春润现代农业园区将生猪养殖、大型沼气沼肥利用和设施蔬菜、猕猴桃种植有机结合,其“猪---”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园区负责人被评为“全省首批十佳职业农民”。

(三)做强龙头企业,产业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了示范园区引领、合作社引领、订单生产、托管代养、中蜂养殖‘借蜂还蜂’、电商平台带动、休闲旅游示范、三产融合引领”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家庭农场65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27家,入社农户1.13万户,示范带动全县4万余户农户发展产业。园区长期用工600余人,吸纳季节性农民入园务工19.3万人次,年支付劳务薪酬达2736万元。其中,示范带动贫困村76个、贫困户5404户、贫困人口1.7万人,人均增收1855元。

(四)注重品质提升,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深化“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农产品品牌。目前,千山、风源、康迪3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县14户农业企业、42个农产品通过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达到 1.5万亩。全县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11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政策引导不到位,园区布局不尽合理。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布局不到位,缺乏统一协调指导,主导产业区不明显,缺乏规模化布局意识。园区产业项目落户较为随意,产业项目同质化较为严重,镇域内相同产业项目在多点落户的现象较为突出。如高寨子街道办辖区内有4家茶业园区、3家生猪养殖园区,汉源街道办辖区内有3家茶业园区。受园区经营者发展观念保守、自然条件差、科技水平低等因素制约,现有的15个省市级园区规划方案标准不高,未能很好的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镇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全县46个现代农业园区中,五丁关以北9个镇只占30%,巨亭镇还是空白,五丁关以南仅汉源、高寨子、舒家坝3个镇办就占全县总数的一半,3个省级园区均在高寨子街道办。

(二)建设标准低,脱贫带动作用不强。从园区建设情况看,大部分园区规模偏小、功能单一。全县农业园区中,面积1000亩以下的有31个,占总数68%,其中不足200亩的12个,占总数26%。园区大多以设施农业为主,产业单一,产业链短,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种植养殖方法传统,产品缺少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营销方式粗放,大多运用传统销售模式,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手段应用不广,销售渠道狭窄,产品效益较低。品牌意识不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融合发展不够,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大多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面上的示范推广作用有限,带动农户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三)要素约束较多,制约园区提质增效。一是资金制约。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吸纳社会资金比较困难。二是土地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政府引导、指导,流转方式单一,缺少连片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全县累计向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9%357万亩的林地仅流转11万亩。三是人才制约。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机构改革后各镇办没有专职农技人员,县级农技人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知识有限,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部分园区没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缺少专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

(四)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园区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受自然灾害、疫情病害的影响较大,防灾减灾措施不完善,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农产品受市场因素影响大,经营主体缺少对市场的科学研判,市场风险应对不力,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园区建设需要,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同时存在保险品种少、保障程度低等问题,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管理服务,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尽快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县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强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指导。各镇办按照总体规划,认真分析地域优势、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功能区,力争做到“一域一业、一村一品”,以区域集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将农业园区规划与工业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有机衔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依靠政策导向推动规划落实。研究制定园区错位发展扶持政策,有效整合、合理配置要素资源,避免只与产业挂钩、与规模挂钩的平面推进模式,真正使产业政策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协调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重大决策事宜,强化县农业部门在园区建设人、财、物统筹和规划管理的职责。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

(二)强化科技服务,提高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实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逐步提高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内引外联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借鉴城固县顺鑫鹏程、禾和农业园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方式,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同或相近产业的农业园区,邀请有关专家团队进行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指导,形成1个专家团队、1个地方农技服务小组服务若干相近现代农业园区”的农技服务模式,实现农业研发创新与园区科技需求有效对接。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组织体系,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创建自主品牌。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大宣传面,积极打造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把优势园区、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宣传出去、销售出去,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壮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始终把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作为长期战略,实行“谁有能力支持谁、谁当龙头扶持谁”的激励政策。经常组织龙头企业经营者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来县授课培训,不断更新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理念。完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把农业园区招商摆在与工业、服务业招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扶持并重,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制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级评定标准,对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落实重点扶持措施,示范带动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水平、高效经营。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以突出功能提升、放大作用为重点,制定加强合作社管理的相关规定,引导合作社健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

(四)加快改革创新,助推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园区是新常态下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有效平台。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共享产业园区建设收益。改革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让“扶贫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园区走”,探索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与贫困户相关联的龙头企业,把一定比例的收益分配给贫困户;或将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投入到产业园区,让贫困户享受收益分红。建立产业园区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衔接,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选址时,充分考虑搬迁群众产业发展问题,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同步配套建设农业园区,园区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园创业务工。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土地以一定比例量化入股到园区,农户按股参与收入分红。县政府尽快制定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范土地流转价格,保障流转双方利益。对流转土地、林地达到一定规模、流转期限较长的经营者,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农业园区管理等人才引进激励制度,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加强县职业学校在农业园区所需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到现代农业园区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园区建设活力。改革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拓宽园区保险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保险公司和经营主体共担的自然灾害风险机制,降低经营主体风险,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园区主要农产品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机制,积极搭建农业会展和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经营者抓住机遇、拓展市场、扩大销售,不断提升园区效益。